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是中國香港的壹份繁體中文的報紙,由香港公司壹傳媒集團擁有,並由壹傳媒的前老板黎智英所創立。

1995620日《蘋果日報》在香港創刊,20035月開始發行台灣版。《蘋果日報》的最大特色是著重圖片,以及有壹般報紙所沒有的全彩印刷。印紙量和周末版的《紐約時報》相若。現時在香港、台灣是具影響力的主要大報。   蘋果日報在1995620日于香港創刊。創立時的最大特色是著重圖片及奪目標題,采用當時香港報章所沒有的全份全彩印刷,以及絕少在頭版刊登全版廣告,以頭條新聞作賣點,自創刊便吸引大量讀者;這些改革也令其他傳統報章仿效,部分老牌報章因抵受不住競爭而結業。   報紙的名稱是黎智英所構思,他認爲:"若當初亞當和夏娃沒有咬下蘋果,世界上就不會開始有善惡,也不會有新聞的存在。"因此將報章命名爲《蘋果日報》。

在香港,《蘋果日報》被視爲慣常批評香港地方政府及北京政府的報紙。因此,該報在中國大陸被禁止發行和傳閱。但另壹方面,蘋果日報在很多方面都在香港具有前瞻性的領先,例如:《蘋果日報》是香港較早把報章內容上網的報社——該報早在1998年就已經提供網上版。此外,他們亦是最早容許讀者把報章作非贏利用途的轉載到個人網頁上的報社。   蘋果日報設有網上討論區,在香港報紙中較爲少見,其它設有網上討論區的報紙有《明報》和《頭條日報》。   2006821日開始,《蘋果日報》在新聞版推出"news@pple網聞",輯錄互聯網的熱門話題、奇聞怪事、貼文等,又接受讀者"爆料",同時開香港同業先河,在主要新聞報導中加入網民意見。   ·中立性   由于壹傳媒和黎智英的政治傾向屬于新自由主義,將"小政府、大市場"視如真理,加上大部分編輯有濃厚的保守主義(親美國共和黨)背景,所以《蘋果日報》在香港的立場傾向于親美及泛民陣營。壹傳媒甚至公然于2006425日于壹傳媒總部豎立郭伯偉(奉行政府對經濟"積極不幹預"政策的已故香港財政司)的半身銅像以供參拜,該報更連日發表文章表揚郭伯偉的新自由主義思想。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新自由主義所奉行政府對經濟"積極不幹預"政策遭到全世界政府、群衆和經濟學家的壹致評判。   亦由于黎智英及集團高層內的壹些新自由主義者爲天主教徒的關系(但他們信教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爲米爾頓·弗裏德曼是壹位天主教徒),《蘋果日報》比香港其它報章多報導天主教的消息,甚至乎編爲頭條;但立場不穩——指責神父侵犯兒童同時,亦爲梵蒂岡立場護航。另外,論壇版內的保守主義寫手時常自诩爲"基督文明"的使者(其實不是),令他們對反基督教的事件上有偏激的觀點(尤其對伊斯蘭教及共産主義更甚)。   另外,該報社論部分由盧峰執筆,200424日開始以"自由市場"作爲第二社論,起初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員蕭滿章以"何洋"筆名撰寫,然而時常被批評舉證錯誤;至2004922日,改由智庫組織獅子山學會成員李兆富撰寫。該欄于2006220日改名爲"蘋果批",由李兆富、孫柏文、何民傑、宋漢生、謝毅、高明輝等人輪流撰寫;2007年下旬改爲網上直播節目,由高明輝及前亞視新聞財經主播楊卓華主持,但節目被網民批評爲獅子山學會的"壹言堂"。   2006年香港特首曾蔭權在施政報告提出幼稚園學券制後,蘋果日報認爲該制度違反自由主義,多番在報導使用"僞學券制"字眼。   ·娛樂性      

由于《蘋果日報》是壹傳媒的旗下分枝,故帶有非常濃厚的壹傳媒風格,也就是以圖片爲主、文字爲副的報導方式,且常以大版面的圖/照片置于頭版,吸引讀者;另外,蘋報亦相當重視八卦新聞,常以大篇幅報導之。   此壹特色常引起很多的爭議。   ·銷量   雖然其主要對手《東方日報》壹直聲稱自己乃銷量第壹,而《蘋果日報》也沒有作出反駁。《東方日報》及《太陽報》壹直以來均不容許"回紙"(把賣剩的退回報館),故有人認爲《蘋果日報》才是銷量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