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剛寄語青年:“努力”比“選擇”更接近成功

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曾表示:“愛因斯坦在談到成功時,有個非常著名的公式:99%的汗水+1%的靈感=100%的成功。在我看來,機會和能力的關系呢,可以說90%的能力+10%的機會才能獲得100%的成功。”

進入11月,又到了應屆畢業生求職的黃金季節,對于莘莘學子們而言,走出校門進入社會,精神上總會遇到這樣的困惑:選擇和努力究竟那個更重要?潘剛此言給予了青年答案,努力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更能接近成功。

美國一本知名雜志對各界成功人士的調研同樣表明:在天賦、智慧、機遇、能力、勤奮、斗志、毅力等十幾個成功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勤奮,潘剛也是如此。

的確,一個人的成功不在于選擇,更沒有捷徑,在乎的是努力、堅持。作為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學生,一無背景、二沒關系的潘剛卻用短短的12年從一個基層工人成長為企業的董事長,演繹了一段從草根到王座的神話。究其原因,源于潘剛比別人愿意承擔更多的責任,也更能吃苦,更努力。

潘剛堅信“必須努力地去工作,只有通過工作,個人可能才有機會,才能發展,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出路。對于一個年輕人,成功沒有捷徑,要規劃好你的人生,要有長遠的規劃,要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要做對社會有益的事,這樣你一定能夠成功。”——這是潘剛的成功秘訣,辭令間盡數流露出做教育的父輩的口氣。那些從父輩身上習得的對待生活的態度讓潘剛面對淺薄的痛苦時頓生力量,這種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苦難、平庸和無聊。

潘剛是那種工作起來相當拼命的人,2004年在成都考察期間感冒了,一開始拖著沒去看,后來實在嚴重了才去醫院掛吊瓶,結果一來二去,感冒變成了過敏性鼻炎。據潘剛的家人回憶,那麼多年來,大年三十潘剛從沒有完整地在家過完,“每年都要去單位,最多在家吃一頓年三十的晚飯,12點的餃子一定是要去企業裏和那些回不了家的員工一起吃的。”

“在我看來,成名和成功是兩個概念。其實,現在的年輕人能把目光放長遠,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規劃,踏實做好該做的事,做對社會有用的人,那就是成功了。”潘剛如是詮釋成功的概念。